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必须花掉(1/2)

    如同日本人对于股票和地产的态度升温。

    近年来,华夏人对于出国的热情也在一路走高,很多人的眼珠都死死盯着挤出国门的机会。

    但共和国如此之大,人口如此之多,经济又不十分发达,能够如愿以偿实现出国愿望的人只能是少数。

    由于工作单位的区别,当然职务也非常重要,出国的次数相差的也极为悬殊。

    粗略的划分,目前出国有两大类,一类自费,一类公派。

    就现今国人的年收入,能靠自己的所得,争取到自费出国者不多。

    即使依仗海外亲属的资助,也终究是少数。

    不过这自费中还包括一部分对方给奖学金或者工资的大学生、研究生、访问学者。

    虽说在高等学府中,这样的人比比皆是,但若将这数目放在十一亿人口的国家中去比较,就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
    另一类是公派,这决定于人的职务或所在部门。

    职务高的,部门大的,出国机会自然多,自己不用掏分文钱,出国逛一逛,这是当前头等美差。

    旁观者有时觉着难以理解,出国开会仅两天半,还不够办出国手续折腾的呢!

    但出国者绝不肯放弃,这其中必有奥妙。

    前提是办这些手续不用出国者费一点儿力气,全由所在外事部门包下了。

    此外也用不着他们花一分钱,连体检费和填外文表的钱都由所在单位掏了。

    而一个人若经常能在天上飞来飞去,参加国际间的交往,身价就会倍增。

    向下面的人讲自然是对方邀请,凡接到国外邀请参加会议的人,都十分荣耀。

    另外,出去一趟还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实惠。

    首先就是公费旅游,能见世面,感受异域风情,完全有别于国内的生活。

    如果细算一笔出国账,由制装费算起,来往机票,国外的住宿、吃饭等等,没有二三万是难以拿下来的。

    设想这两三万要是由自己掏腰包,那就有点费劲儿啦!

    至少需要十年、二十年的节衣缩食才能攒出来。

    可话又说回来,即便真正把抠牙缝儿的钱省出来了,可谁又真舍得几天之内就挥霍掉呢?

    其次,回国之后,还可以凭指标在国内买免税进口电器。

    即使自己不不需要,光指标倒手,也能卖个至少上千元。

    所以说,这样的好事,其价值在这个时代,远远超过能分一套房子。

    如果有机会落在自己头上,那谁不愿意争取一下呢?

    打破脑袋也不能让啊!

    当然,话说回来,最后有没有可能成功,机遇自然更为重要。

    比如同样一个人,常年在下属单位工作,出国机会就难以得到。

    而一旦活动到部里上班,虽说每月拿到手里的工资数是有限的,出国机会可就增多了。

    就像重文区服务局和天坛公园这两家单位,别看论起来都不孬,都是重文区的重要财政基石,创汇单位。

    可由于职能和工作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,他们向来和外面的世界呈现隔绝状态,始终难有一窥外面世界的机会。

    要是和同级别一些企事业单位比起来,在出国一事上,就更显得颜面无光。

    因为无论是服务局,还是天坛公园,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机会走出国门的人。

    都别说底下人了,这两家单位的一把手儿,也不过在国内转游转游,去趟沪海、花城,最多去汕头、深圳一趟开开同业交流会。

    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是北极熊这样的企业,打着考察市场环

    境的招牌,哪怕职务和外事没有什么瓜葛的人员,都可以派在代表团中,以团员身份外出游逛一次。

    甚至连财务人员都可以捞到份呢!

    至于旅游局就更不用提了,因为业务需要又下辖好几家开通了国际业务的旅行社,想出去还不就是打一声招呼的事儿?

    几乎从处长到课长,每个基层干部都能有到欧美发达国家走一趟的机会。

    甚至连建筑局下属的企业都比他们强。

    打着支援兄弟国家建设的名义,好些施工队伍还能去趟亚非拉呢。

    起码也算出去了对不对?

    正是因此,也就可以想象,对于重文区服务局和天坛公园来说,能够获得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有多么的难得。

    这一次,能够真正借此机会走出国门的人,来看看日本的花花世界,又有多么的期待和激动。

    关键是这一次不用求人,也无需看脸色,他们出国的理由堂堂正正。

    我们在海外有投资啊而且还通过投资挣了大钱,我们这次出去是为了扩大战果,为国家赚回更多的外汇。

    甚至连出国的费用都不用麻烦国家,不用申请外汇额度,我们自己的开销自己解决就行。

    谁还能说出去一趟不应该呢?

    所以说白了,主打的就是一个扬眉吐气,就一个字儿——牛啊!

    当然,他们自己也明白,这是沾了坛宫饭庄的光。

    更具体一点,其实是沾了宁卫民的光。

    此时再回想起当初宁卫民一意孤行要去日本开拓市场,想起当初天坛园长力排众议表示的完全信任和坚定支持。

    两家单位上上下下,有一个算一个,谁又能不对这两个造福于大家的人满怀感激,心怀敬佩呢?

    也是为此,这次服务局的一把手把谦虚礼让的美德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为了不和天坛的老园长抢风头,一把手不但找了个事务繁杂,脱不开身的借口推脱没有来,而且还额外嘱咐了下属金副局长几句。

    提醒他要在外分清大小王,一定尊重老园长,各项事情要以园长的意愿为主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位局长的头脑还真是清楚极了。

    第一批人是探路的,他下次再来只会条件更好,绝不可能待遇变差。

    只要坛宫饭庄能继续做外汇奶牛,那出国的机会就少不了。

    他又何必急于一时呢?

    不妨发扬发扬风格,既能周全几方的情面,还透着大度从容,总有明白人会承他的情。

    而这些有幸成为斥候的人呢,自不必说,无论是什么职务,对待宁卫民的态度是无不亲热。

    不管背后里,这些人对宁卫民给职工大幅补贴的事儿持个什么态度,有没有说怪话,有没有唱反调。

    反正今天来了日本,每个人都对宁卫民笑得跟向日葵似的,态度比在京城的时候还要和气几分呢。

    这既是因为他们心里承情,有一份感谢在。

->>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必须花掉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